成果简介
针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、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、双师型队伍构建不力、实践教学交互性不够的弱点,提出“大专业平台”建设思路,即:紧扣地方经济社会需求,以产业结构为依据,分析各产业链点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,打破学科、学院、专业界限,搭建校政企高效互动的人才培养平台。基础课题为教育部教改和四川省重点教改课题。
创新培养模式。整合政府、产业、校内资源,从培养目标、课程体系、管理机制、评价方式等方面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建立管理机制。学校设立“专业平台办公室”,推进平台建设,各平台建立“建设委员会”和“教学指导委员会”,分析人才需求、确定课程体系和实验室建设。
夯实教学内涵。停招三个不适应产业需求的本科专业;高职低聘45名教师、低职高聘155名教师;重构课程体系;将作品创作、毕业演出等确定为毕业设计形式;获政企支持教育资源3.4亿元。
成果成效:
1.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。立项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120项,首批获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,4个专业获批国家“卓越计划”,是全国第一所在美国设立孔子学院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。近五年学生参与科研课题4000余人次,发表学术论文172篇;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10000余人次,获奖504项;8项项目入驻成都大学生创业园(全市仅10项);李威获中央电视台《创意中国星》冠军和50万元投资;连续五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全省公办本科高校平均水平。
2. 地方政府高度认可。《成都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到我校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;要求市级部门每年为我校办一件实事并列入目标考核;划转铁路中心医院(三甲)和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给学校。
3. 产生较大社会影响。成果被载入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报告》;被《光明日报》和《中国教育报》等媒体报道;在《中国高等教育》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,出版专著2部;在“亚洲教育论坛”等会议上作专题报告9次;被辽宁工业大学等10余所学校借鉴应用。卢铁城、杨丹、陈平等专家认为本成果“依托大专业平台,带动一系列变革,社会评价高,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示范意义,达到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。”
解决的教学问题
1. 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,与社会实际需求偏差较大;
2. 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,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;
3. 校企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,双师型队伍构建不力;
4. 校企合作仅通过共建实验室或毕业实习实现,是“静止”和“末梢”的合作,实践教学交互性不够。
成果的创新点
1. 模式创新:首创“大专业平台”人才培养模式
本成果整合政府资源,整合产业资源,整合校内资源,以中心城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,精确人才培养目标,更新课程体系,创新管理机制,改革评估方式,组建了跨学科、跨学院、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大平台,构建起一种全新的、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,首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专业平台建设先例,具有新颖性。
2. 途径创新:“一条主线、双重身份、三个整合”,开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新路径
通过校政企协同创新,平台将“以产业发展需求为主线”贯穿到培养目标、课程体系、师资队伍、教学资源、管理机制、评价方式等人才培养全过程。让四类人具有“双重身份”:校内专任教师也是平台产业骨干;政府管理专家通过认定,也可为平台兼职教师;企业高端技术人才也可以是平台教师;学生则可同时兼职平台企业员工。通过“整合政府资源、整合产业资源、整合校内资源”构建政产学研有机链,使教师提升产业项目能力;学生获得产业认知,提高实际动手能力;政府提升决策科学性,强化产业对政府的反哺能力;产业明晰高校人才培养规律,搭建人才培训基地。真正促使政府和企业愿意出人、出资、出政策、出项目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,学生愿意从事应用技术型实践训练并在毕业后进入产业就业或创业,学校培养出合乎产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,实现学生、政府、企业和学校的四赢,具有针对性。
3. 机制创新:以人为本,形成了一种科学、规范、合理的长效运行机制
平台立足学生成长成才,创新管理方式,各种管理改革围绕并服务于人才培养总目标。校政企三方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,确保将产业需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;通过大专业平台建设项目制、年度检查制和负责人轮值制,保障平台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;通过教师竞聘制和校企双导师制确保教学相长,具有系统性。